2025年暑期,安顺学院“绿野菌盾”振兴团响应“三下乡”号召,怀揣助力乡村产业发展、守护民众食品安全的初心,踏上实践征程。团队聚焦野生菌这一乡村特色资源,深入安顺多地,从产业调研到食品安全科普,用青春行动书写乡村振兴与食品安全守护的双重答卷。

娄湖科普宣传
8月2日,团队首站走进安顺本地野生菌主题餐馆。团队成员身着统一红衫,围绕野生菌食材来源、菜品及食品安全管理,与负责人深入交流,详细了解特色菌菇菜品,食材采购渠道与保鲜措施,以及部分食客因不了解毒菌风险,偶有“猎奇式点单”等。团队认真记录食品安全相关隐患,后续将结合调研,优化毒菌科普内容,守护食客“舌尖安全”,助力野生菌餐饮行业安全健康发展。

走访野生菌火锅店
8月3日,团队奔赴安顺市西秀区花鸟市场。团队成员仔细观察各类野生菌的品种、品相,并与摊主们亲切交流,询问野生菌的来源、进货渠道、销售价格等信息。过程中,成员们还不忘向摊主和购买者普及毒菌识别知识,提醒大家注意食品安全。此次调研,不仅让团队深入了解了市场上野生菌的售卖现状,也进一步提升了市民对于毒菌危害的认知,为后续的毒菌科普工作积累了宝贵资料。

在花鸟市场开展调研访谈
8月4日,团队深入安顺市紫云县坝洋镇山林。成员们穿梭松针落叶间,在专业老师指导下,学习辨别野生菌。大家近距离观察,仔细区分可食用菌与毒菌特征:毒蝇伞的鲜艳斑纹、致命白毒伞的光滑菌盖等都成为“辨毒密码”。采集过程中,成员们小心收纳可识别种类的菌体,为制作科普标本、开展食品安全宣讲储备素材。


在安顺市紫云县坝洋镇山林调查
8月5日,团队走进安顺市疾控中心,与疾控专家座谈,聆听野生菌中毒防控知识。专家结合本地案例,讲解毒菌中毒机制、症状及急救要点,强调“未知不食”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。这场交流,让团队从专业视角完善科普思路,将理论转化为守护群众健康的“防护网”,为后续食品安全宣讲筑牢知识根基 。

与安顺市疾控中心专家座谈
8月5日傍晚至6日,团队分别来到安顺虹山湖公园、三合水库、娄湖以及小十字等地。湖滨步道上,游人如织,成员们化身“食品安全宣传员”,向休憩市民发放自制手册,用方言、故事讲解野生菌中毒危害、辨别方法,为市民“舌尖上的安全”筑牢防护网 。


在虹山湖公园开展科普宣传
8月7日,团队成员来到学苑社区及周边小区,通过张贴海报、发放宣传手册、现场讲解等方式,向居民普及毒菌识别知识。活动中,团队成员结合当地常见毒菌种类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毒菌的外形特征、中毒症状及急救措施,重点提醒居民不要随意采摘、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菌,避免误食中毒。

走进学苑社区科普
8月8日,团队一行转场至安顺市第十三小学,为该校小学生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毒菌科普课。志愿者们通过PPT演示、播放科普动画、展示毒菌实物图片等形式,向孩子们介绍了毒菌与可食用菌的区别,并通过互动问答、情景模拟等环节,引导孩子们牢记“不采摘、不购买、不食用”野生毒菌的原则。

给小学生进行讲解毒菌知识
此次毒菌科普活动,安顺学院团队累计覆盖百余人次,发放手册700余份,收集市民咨询反馈问题100余条。通过社区、公园、学校等多场景宣传,让不同群体了解毒菌危害,提升自我防护意识。团队成员表示,后续会继续整理优化活动材料,制作线上科普视频、推文等,持续提升宣传效果,也期待更多人关注毒菌安全,共同守护生命健康防线,让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普成效。
(文/图:查光琼、潘秋叶、冯妍/李金娇、吴江红、夏映、陈湘)